新华社北京 1 月 10 日电 题:新华社经济随笔:读懂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与温度
新华社记者申铖、王雨萧、胡旭
约 100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清单提前下达;江苏、山东多地披露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;中央财政预下达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810 亿元……新年伊始,财政新动向不断,释放政策加力信号。
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," 国家账本 " 安排关乎千家万户。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,政策实施影响经济运行。
从 " 积极 " 转向 " 更加积极 ",政策效用怎样具体体现?近期新华社记者奔赴大江南北,感受财政如何作用于政府市场、千行百业、家庭百姓。
从长江沿线铁路建设,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;从上海、陕西等地加力扩围实施 " 两新 " 政策,到江苏、广东等地增加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……坚持 " 大钱大方、小钱小气 ",财政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坚实保障。
赤字、转移支付、地方政府专项债、超长期特别国债……我国财政政策 " 工具箱 " 持续丰富,不仅在原有政策上加大力度,也加入创新政策工具,打出 " 组合拳 ",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发力点。
因时酝酿,因势推出。不少地方干部告诉记者,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,财政政策从存量和增量两端发力,做好经济工作的 " 加法 ",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实现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,必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,把握 " 稳 " 与 " 进 " 的辩证关系。
1 月中旬,湖北省、青岛市等地将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——新一年,化债措施持续推进落地。
推出 12 万亿元地方化债 " 组合拳 ",为近年来力度最大,预计 5 年将为地方节省利息约 6000 亿元。
近年来财政运行面临压力,这套 " 组合拳 " 无疑是一场 " 及时雨 ",既能直接缓解偿债压力,又能畅通资金链条。
以一子落促满盘活。轻装上阵的地方政府,能腾出更多财力和资源推动经济回升向好;可持续的财政运行,将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。
高质量发展对财政政策提出新要求,应更加体现人民性。在财政收入增长有限、财政持续紧平衡的情况下,各地坚持增强政策举措的 " 民生温度 "。
2025 年,河南将支持分层分类做好困难人员社会救助保障,适当提高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、残疾人 " 两项补贴 " 及城乡低保标准等;安徽将突出就业优先导向,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工作;湖南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,加强民生要事支出保障……
政府筹集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社会公众,花出去的每一分钱关系千家万户。" 能否有效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" 已成为检验各级财政部门工作的一把标尺。
财政关系国计民生。为经济发展护航、为重点保障加温,是大国财政的应有之义。
回顾 2024 年,赤字率按 3% 安排,全国财政赤字规模增至 4.06 万亿元;年初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 3.9 万亿元;1 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完毕……
展望 2025 年,提高财政赤字率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、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…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多项部署体现了 " 提 "" 加 "" 增 "。这意味着新旧部署将紧密衔接,增量政策将有机嵌入存量政策。
可以期待,新的一年,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释放强劲信号、发挥更大效用," 真金白银 " 将进一步用在刀刃上、花在要紧处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底气和动力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01计划最新官网,本文标题:《新华社经济随笔:读懂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与温度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